当前位置 : 中国调味品经销商会 > 行业资讯 > 文章内容

经销商如何优化组合现有产品?(一)

    进店费越来越多、瓶盖费黑兑到150元……

    消费者越来越理性、市场越来越难做……

    广告效果越来越弱,策划公司大多想法太过于理想……

    这是笔者和西北众多经销商接触时反映最多的问题,大家都感觉市场越来越难做了,部分经销商索性改变策略,进入二线城市和县级乡镇做批发市场,以谋求更高的利润。这些经销商在二线城市布网相对游刃有余,一时间,倒是激活了二线城市的批发市场,带来了新的观念,笔者曾经在电台做了“西北企业生存困境解围之路”的专题讲座,针对经销商,要想快速的发展壮大,一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必须要掌握。

    从和经销商沟通的结果来看,基本上以下问题是经销商比较关注的:

    ● 如何选择产品,如何对现有经营产品进行优化组合?

    “我到底该选择外地产品呢,还是本地产品?”一见面,高总就不停地发问,高总前段时间接触了一家贵州酒厂,产品相当不错,支持力度也还算可以,这个厂家在贵州是一个小厂家,被兼并后才策略性地选择一些战略区域进行进入,因为高总正在找产品,他们就碰上了。

    另外一家是本地酒厂,在当地知名度不错,类似的问题这个月好几个经销商都求救,因为糖酒会已经过去近2个月了,马上到冬季需要前期准备至少2个月,所以时间不多了。从04年陕西白酒发展趋势来看,我大胆做了预测: 由于市场的变化,杂牌产品依靠价格优势获得暂时的生存,长期在三线挣扎的大多数酒过度运用渠道模式,通过对渠道贿赂形式,使终端营销已经变质,消费者对他们失去了信心,而地产酒本身多年来一直在本地销售,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,同样的推广力度,地产酒成功的几率更大;

    从市场表现情况来看,的确如此,西凤15年和洞藏太白打倒了外地酒,本地酒突然给起来了,一位经销商说,选择太白或者西凤的酒,你就是不做推广,也能依靠自然销售下货,所以本地经销商在选择产品时,一定要考虑市场变化,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,前几年西安中档酒是外地的天下,04年突然变成了本地酒的天下,如果外地酒有很好的产品和营销方法,消费者一直喝的都是本地酒,如果外地酒不错,说不定很快也可以起来。

    在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组合上,分三大组合方法。

    一是同类产品组合,基本上把经营产品划分为三类:一是走量的产品;二是利润性产品,有可能是新品,但未来增长潜力很大,是经销商利润的来源之一,最后还有一类是填补型产品。按照这三类分析,看企业目前那一部分比较空缺。

    二是渠道复合型组合,就是说在现有的渠道资源下,那些产品可以通过这个渠道下货,不需要做很大的调整甚至重建。企业需要细致地分析,比如做白酒终端的经销商,可以借助渠道代理奶产品,醋饮产品。甚至调整一下代理红酒产品。

    三是组织团队运用组合,冬季团队大力推广白酒,企业获得发展资金,夏季干什么?总不能闲着,这种组合考虑的是如何在现有团队下,充分运用人力,达到最高的效率,争取让团队始终处于运作状态。

    所以在优化经营产品时,一方面考虑外部市场变化,尽量规避行业和地方大的趋势风险,比如近几年流行本地酒,在没有好的策略情况下,就选择代理本地酒稳妥一些。另一方面考虑企业内部,随季节、渠道、团队三方面因素进行组合。

    ● 对产品进行了优化组合后,如何让通路产品快速下货?

    受经济、文化、商业机制导入时限等因素的制约,中国的消费者不够成熟理性,品牌忠诚度不高,容易受炒作现象的影响——市场上流行什么(实际是商家流行卖什么)我就买什么!这一行的“老法师”都明白,想一个产品快速上市成功,一是要迅速形成有视觉震撼效果的铺货率——创造流行气氛;二是要维持着这种铺货率,维持流行趋势。

    但是,在中国,公路运输成本高,地域广阔,真正有消费能力的消费群并不集中,超市量贩等大型卖场才刚刚诞生,很大一块销量来自于数以千万计的小零售店。批发通路的力量不可回避,不可阻挡,无法替代!

    这是国内市场(尤其是消费品市场)的特点。

    1、消费者不够理性,市场上流行卖什么就买什么。

    2、售点分散,不靠批发环节的力量没办法覆盖销量的主要来源,数以千万计的终端售点,更无法创造流行来引导消费者。